企業是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,是產品質量的直接負責人。電線電纜產品不合格,很大一部分因素應歸咎于企業自身自律不夠。
部分企業的生產者責任意識不強。采購的原材料質量把關不嚴。工藝流程方面控制不嚴格。電線電纜產品的不合格,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企業沒有系統的去了解、規范電線電纜制作的工藝流程,工序之間的流轉沒有經過檢驗。導致絕緣平均厚度或薄點厚度不合格、護套平均厚度達不到標準要求、偏芯等現象時有發生。
企業內部管理不到位。企業對產品標準不重視,質量控制意識薄弱,不重視原材料的進場檢驗,生產過程中的抽樣檢驗,到成品電纜的出廠檢驗,導致不合格產品直接流向市場。個別企業簡化生產工藝,偷工減料,直接導致導體直流電阻、絕緣熱延伸等關鍵指標達不到標準要求。
技術方面掌握不到位。技術是電線電纜制造生產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,也是企業能否走在行業前沿的關鍵所在。對于國內大型電線電纜企業而言,他們有著雄厚的資本、廣闊的人脈。在電纜生產工藝制造方面,他們可以采用跨國合作的方式,吸收*的電纜制造技術,招來大量的電線電纜技術方面的人才為其增色,可是對于一些剛剛入行或資本財力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,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?;蛟S他們也想努力做好質量、發展壯大企業,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技術的缺失也使他們的企業發展束手縛腳。
產品敷設安裝不到位。這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一點。有些人認為把電纜放到的位置,敷設安裝就算是完成了,但實際上卻并沒有那么簡單。例如,電纜溝內全長應裝設有連續的接地線裝置,接地線的規格應符合規范要求。其金屬支架、電纜的金屬護套和鎧裝層(除有絕緣要求的例外)應全部和接地裝置連接。產品敷設安裝應按照特定的做法執行。
一線技術工人缺失。工人技術不過關也會給電線電纜的質量帶來很大的困擾。生產線上的一線工人是生產制造的主體,他們對于電線電纜設備的使用熟練程度、原材料的使用和把握直接關系到產品的質量問題,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。
二號“兇手”直接指向市場。市場的無序競爭也嚴重制約著電線電纜產品質量。
“小作坊”抱團取暖求生存。我國電線電纜行業中有很多無正規經營許可證,卻將電線電纜事業做得紅紅火火的“小作坊”。十多個兄弟廠家一起去投標、串標、圍標,一張訂單拿到手,分工合作,利益共享。這些企業大多一家僅有一兩臺設備、生產一兩個規格的產品,或租賃設備生產。這種沒有健全的管理團隊、技術人員、質量控制體系以及檢測設備“三無”企業的存在,大大破壞了中國電線電纜市場的健康發展。
三號“幫兇”當屬行業監管。
行政監管部門聽之任之當下,地方保護主義色彩仍然比較濃烈,有些監管部門在抽查方式上做文章,或者和下面的企業私相授受,睜只眼閉只眼聽之任之,這給原本就混亂不堪的市場又加了把柴,添了點火。
檢驗機構檢測不規范。目前電線電纜行業內,諸如國家電線電纜質量監督檢驗中心、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、機械工業電線電纜質量檢測中心等檢驗機構種類繁多,檢驗機構也已有步步走向“商業化”的嫌疑。
缺乏統一的電線電纜標準或技術規范。我國電線電纜產品標準滯后,錯綜紛雜的標準對電線電纜的質量提升也造成一定的阻礙。而我國電線電纜標準的滯后,更使不法企業生產不合格的產品有機可乘。
“助長者”:終端用戶
終端用戶對電線電纜產品質量認識較為膚淺。對于內行人而言,分辨電線電纜的質量好壞、有無標識、標識規范與否很容易。但是,對于千千萬萬的外行人而言,他們對于產品的質量認識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去辨別,給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機。
大眾維權意識比較薄弱。對于消費者而言,有時即便發現自己買到的電纜存在質量問題,往往也不了了之。如果消費者自身能提高維權意識,遇到不合理的情況、據理力爭,相信我國電線電纜市場的混亂現象會有很大改觀。